李雪琛,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2019级媒体与传达专业学生,现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做交换生,学习产品系统服务设计的课程。性格活泼开朗,喜欢读书、画画、运动等,喜欢钻研一些问题,创造新事物。
一:绘画是我和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
我从小就是喜欢画画,小时候家里人都在外面工作,没时间照顾我,我就被送到少年宫去学习绘画,可能小时候也比较孤僻,没什么朋友,所以绘画成了小时候和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而那段日子也成为了培养我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的一段时光。后面我也学习了各种乐器,比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更是增加了我对于艺术的热爱,这一切的培养都对我与艺术结缘功不可没。
二:从天文到设计
我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天文学家,我十岁的时候跟家人说要成为天文学家,上了许多的科技课程,初中参加了天文奥赛,一度觉得自己就是学习天文的料,但是后面是高中天文奥赛队的老师给我引了路,他认为我的性格比较跳脱,不适合做枯燥的工作,但是他知道我喜欢那些神秘的未知的事物,于是他告诉我可以把对天文的爱转成对于人类向外探索的爱,那么做一个前沿的设计师,就是把对新的未知的事物的探索,融合其他维度,包括自己的力量做成一个新的东西服务大众。既可以探索,又可以将探索出来的结果产出成为一个可以与其他人共享的成果,拥有更多的社会价值。
在大学,我会选择设计专业首先就是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我觉得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东西不够好,而且我知道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东西,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工具,生活的服务系统,甚至到意识形态的培养等方面都是人们设计出来的。那么如果我是一个挑剔但不狭隘的、并且想靠自己的力量让生活更美好的人,我会觉得设计这个学科是最可以帮助我实现这些理想的。因为设计师无疑是可以将新兴的技术、理念、超前的审美、美好的期望凝结在一个有用的作品中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职业。
李雪琛绘画作品
三:从“小设计”到“大设计”
我的设计灵感更多的是来自于我的观察、思考、阅读、经历以及自己的感悟。我是一个很喜欢思考和挖掘的人,所以每每我看到一个新鲜的事物,我会研究很久,思考很久,为什么它是这样的,为什么它不是那样,设计师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执行和操作的等问题。我自己也非常喜欢阅读,读书种类比较杂,最喜欢读的是历史哲学科普类的书籍,国内的名著也基本通读过,从老子、庄子到三体,从黑格尔到尼采,从黑塞、马尔克斯到加缪,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成为了我灵感的来源,我会因为喜欢某些作品传递出来的感觉,而将这些感觉同我自己的理念结合起来,听起来有些玄妙,不过当你也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会理解我所说的。
在大学期间,我对于设计的认识确实无数次的突破了自身的固有认知,感觉每一天都在变深刻,而且通过聆听大学的课程和讲座更加拓宽了我对设计的理解,原来的理解可能是比较粗浅、狭隘的基于平面美学的“小设计”,而现在更多探讨的是广义的“大设计”。而到了目前的阶段,我觉得设计最本质的内容其实就是“人类为了追求更美好的未来而做的一切”,不论是技术上的,还是人文上的,哲学、历史、政治层面的,只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自我的实现,所做的那些策划也好,筹谋也好,斡旋也好,全都可以称之为设计,而设计师就是一个帮助不同的人们实现这些愿望的一个军师一样的角色。我自己很喜欢这门学科。
我大一的时候上我们产品设计系主任的课时,归纳总结出一个观点:视觉传达是一种超验的,在一个更高维度掌握人心的工具。虽然这么说比较功利和冷漠,但是因为大部分语言和体现在纸面上的文字,都有其二维和三维特性,他们所能包含的意义,不可否认,比较有限。而中文和图像,实则是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工作。举个例子,比如一个色彩和一个图案,不同文明和语境的人理解的是不同的。白色在有些文明中是圣洁,有些文明中就意味着死亡。所以运用这些早已经融入在人的意识中的形态来表达一些非语言非文字能表达出来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对人的潜意识里的内容进行排列重组,而好的设计师,与其说他们是富有专业技巧和审美才华的,不如说他们用他们自己的能力将藏在不同人群文明的潜意识里的东西具象化出来了,并且得到了不同的人的共鸣,得到了多种理解。俗话说的好,如果你想掌握一个用户,必须掌握他的潜意识。所以我觉得最好的视觉设计作品一定是可以让多数人感受到,而非听到、也非逻辑分析得到的一种独特感受的,而这种独特感受,应该是与设计师最开始设计的初衷大致相似的。这样的视觉作品不管运用什么手法,是俗套的也好,是新颖的也好,都能真正打动人的。
李雪琛绘画作品
四:艺术应该带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血泪
现代的艺术我觉得应该更大胆、更创新、更突破。而且我自己认为只有那些真的如燃烧的火焰一样纯粹的、真的对理念的表达有着极致的追求的人才会创造出真的先锋突破的艺术。我看了很多现当代艺术展览,我认为有些作品还是比较保守,好像作者在犹豫着“是要再激进一点呢?还是要稍微保守一点。”我不喜欢这种犹豫,我认为如果选择做艺术家,那就要接受那些不理解的目光,勇敢的去突破那些桎梏,因为艺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卖弄、无病呻吟、搞一些虚无主义的腔调。而是应该去击碎什么,刺穿一些面具看到什么,去用人类鲜活的血肉碰撞什么,艺术应该带着一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血泪。艺术不是那么好做的,所以才那么迷人。
现代艺术设计,我觉得可能是比较基于美学?是一个很吃审美的工作吧,永远要创造出新的美学体验,挺难的,跟做艺术也有类似之处。
未来的设计,我认为会更多地融入在各行各业之中,最终变成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所有人都会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并且会出现大量的设计人才缺口。以至于对于传统的教育体制有所冲击,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兼具审美力和创造力。当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从重理轻文,变成懂得创造,懂得美,懂得如何去爱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相信“设计”一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设计的发展。
作品展示